特斯拉:电池风云
发布时间:2020-03-04 作者: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讯:特斯拉动力电池技术布局:长寿命 height: 273px;"/>
煅烧过程结束后,镁均匀分布于颗粒中,铝和锰留存于颗粒表面;含锰材料在锂层显示出大量镍,说明了锂镍混排现象加剧,含铝、含镁材料也有部分锂镍混排。
长时间低倍率循环(C/5)过程中,J.R. Dahn教授团队认为阻抗增加、活性物质流失等因素导致了正极容量衰减。相对表现最好的LNO:NiAl83/17样品在400次循环后仅剩余69.4%容量。
动力电池的材料体系内涵丰富,不同基体-掺杂元素的作用已被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的论文Nickel-Rich and Lithium-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s: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归纳了高镍体系下不同元素的作用:钴对于降低锂镍混排有显著作用(Co substitution was highly effective in lowering the cation mixing between the Li and TM layers,原文如此);锰降低成本、改善热稳定性,但是会一定程度增加锂镍混排;镁可以改善热稳定性、抑制相变与正极释氧;铝抑制相变,提升比重量容量。发表于Nature Energy上的论文High-nickel layered oxide cathodes for lithium-based automotive batteries归纳:在保持可接受的功率、寿命和安全指标的同时,继续推动提高能量密度、减少钴等昂贵原材料的使用,需要一套战略性的成分、形貌和微观结构设计以及高效的材料生产工艺;NCA材料的无钴化比NCM的无钴化相对可行。
发表于Sicence上的论文Cobalt in lithium-ion batteries(2020年2月28日刊出)深入地分析了钴掺杂的机理。研究者认为:对一个高镍正极层状材料体系而言,除物相本身的不稳定性和杂相生成的可能性外,Ni具有相对强的磁矩,三个呈三角排布的镍导致“磁挫”(magnetic frustration,原文如此),材料体系处于高能量不稳定状态。锂无磁矩,故有倾向进入镍位使整个材料体系稳定化,但同时缺锂的锂氧层状结构层间距减小,阻碍锂的传输,导致正极的容量不可逆衰减。钴的掺杂作用同样是因为其无磁矩,可稳定材料体系,抑制不需要的锂镍混排。作者同时分析了“无钴化”的路径:其一,用其他有类似作用的元素替代钴,但可能影响正极体系容量,并在动力学上不利于倍率性能发挥;多个材料体系耦合,但可能有严重的相变存在;使用阴离子氧化还原对,但循环寿命可能有限;精细调控高镍材料的组成、煅烧温度、时间和气氛,也许需要机器学习手段进行辅助,最终可能将钴含量压缩到掺杂水平(1%)。作者也表示,钴的作用也许不如先前假定的那么重要(the role of cobalt may not have been as critical to performance as initially presumed,原文如此)。
发表于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的论文Effect of (Al, Mg) substitution in LiNiO2 electrode for lithium batteries显示,采用NAM90/05/05(LiNi0.9Al0.05Mg0.05O2)正极的纽扣电池样品在1.6cm2,0.2mA/cm2的倍率条件下可实现良好的循环性能并兼具约175mAh/g高容量。该论文接收于2005年、发表于2006年,彼时即认识到了无钴电池的潜在优点(Although LiCoO2 is the predominant cathode material used in lithium batteries at present, its high cost and toxicity have led to much enormous interest in developing altrnative cathode materials,原文如此),对高镍材料进行了多元素掺杂与复合材料体系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正极性能,却仍未有类似产品的工程化消息,这也说明了无钴电池存在很高的技术难度。
综合上述有效信息,我们估计:特斯拉的无钴电池产品可能依托镍酸锂正极基材出发,Ni以外以采用Al/Mg/Mn之一或共掺杂构建材料体系的概率最大;鉴于目前学术论文对应样品存在的低倍率(C/5)循环寿命测试结果较短(4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不足70%)、容量不高(200次循环衰减至不足180mAh/g,400次循环衰减至不足160mAh/g)、纽扣电池可参考性不够大等问题,以及考虑到钴在改善镍锂混排、提升倍率性能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形成无钴电池产品,尤其是高容量、长寿命、满足快充和快放需求的高性能无钴电池产品,仍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工程层面努力;钴大概率仍是高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必需元素。
3、电解液添加剂:踏上电池长寿命征途
公司电解液添加剂方面的技术布局同样由Jeffery Raymond Dahn教授领衔。除前述学术文章外,还有若干技术专利,见下表(同一技术或有多地申请专利现象,不重复列入,下同)。相关专利所指应用领域涵盖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测试电池多为容量1Ah以内的软包电池,电解液采用NMC532/622正极搭配天然/人造石墨负极的经典组合;采取C/3充放倍率,若干循环后辅以一次准静态充放;循环容量保持率从95%以上到不足80%不等。
J.R. Dahn教授团队的学术论文对电解液添加剂相关工作进行了阐释。
发表于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上的论文Dioxazolone and Nitrile Sulfite Electrolyte Additives for Lithium-Ion Cells(和专利DIOXAZOLONES AND NITRILE SULFITES AS ELECTROLYTE ADDITIV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同体系)以高单体电压、高环境温度存储稳定性为目标,关注电解液添加剂在抑制石墨负极剥落、优化正极寿命表现方面的积极作用,测试了MDO、PDO、BS等可于室温合成的电解液添加剂在镍钴锰三元正极-石墨负极软包电池中的多项性能表现。
电池储存过程中的产气量和电池日历寿命有较高相关性。J.R. Dahn教授团队研究认为,添加剂PDO的性能优势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NMC532样品的产气量低于NMC622样品,这也从侧面证明,高镍含量电池的化学活性高于低镍电池;高镍无钴电池的实现确有技术难度。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O协同VC,在4.3V、60oC、500h的储存过程中优势明显,电压降相比于其他组合最低;532正极电池的电压降低于622电池。
3/C倍率、2.8-4.3V、40oC的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添加剂PDO也体现出了性能优势,在和DTD、LFO协同的条件下性能最好。
研究最后肯定了PDO在负极成膜方面的积极作用,并认为添加剂的相互作用和性能优化是工作重点。我们估计,如上述结果可以线性外推,则添加剂组合对应的中等镍含量NMC电池在较温和的深充深放条件下有可能获得循环寿命超过4000次的表现;以单车带电量对应续航500km计,则生命周期续航或可超过百万英里。
作为上述研究的部分深化,J.R. Dahn教授团队2019年发表了论文A Wide Range of Testing Results on an Excellent Lithium-Ion Cell Chemistry to be used as Benchmarks for New Battery Technologies,认为20、40和55oC的长周期充放、长时间储存测试可以作为电池寿命的参考基准,而且给出了基于单晶NMC532电池的测试结果。
测试使用的单晶NMC532软包电池正极可逆容量175mAh/g,负极可逆容量350mAh/g,随正负极活性物质载量增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
对于电池而言,高倍率的充放电一定会影响有效容量;但是部分样品显示,有效容量基本未随倍率的提高、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步衰减。这意味着高倍率导致的极化现象虽然影响了电池有效容量的发挥,但电池和电解液的副反应有可能是可控、可抑制甚至是一定条件下(图示中截止电压降低,意味着充电深度降低)可阻止的。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有赖于电解液配方的调节、电解液-电极作用机理的研究(如作者团队分析认为低倍率下长时间循环电池容量的衰减源于相对低压条件下的存量锂损失),一方面也有赖于优质单晶正极的使用及电池整体的性能优化。
最后,J.R. Dahn教授团队认为,40oC条件下整车使用10年电池容量衰减至70%,行驶里程超过100万公里;20oC条件下整车在25年的使用后电池容量还可以保留约90%。
综合上述有效信息,我们认为:动力电池的长寿命化是新能源车产品竞争力增强、保值率提升、消费者认可的关键内容之一;包括电解液添加剂在内的底层材料领域的开发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核心路径。特斯拉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初步体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4000次以上深充深放),而主要动力电池企业同样在此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在不太远的将来,新能源汽车有望实现和燃油汽车的“同寿同权”。另外,长寿命电池和高镍的兼容性相对较差,适当的钴含量则大有裨益,这也说明动力电池对钴仍将有相当程度有效需求。
>>上一篇:疫情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影响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