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开启新十年 走野路子者必死无疑
发布时间:2020-01-14 作者: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讯:2019年,对于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来说,注定会是难以忘记的一年:
在国家大力去杠杆、补贴退坡和车市承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19年7月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增长降速,8月开始装机量同比负增长,照此趋势推测12月的装机量,恐怕大概率不会太高,而全年的装机量也可能相比2018只会微增甚至微降。
2017-2019 中国动力电池月度装机量对比 (2019年12月数据暂缺)
这样的趋势,必然会给行业带来与以前几年完全不同的竞争状态。家底足、底气厚的大玩家,相对容易应对;技术强、稳步前进的成长玩家,在突破上升乃至存活上,面临巨大挑战;而广大研发、质量、生产、组织管理水平一般的普通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具体来讲,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特点是怎样的呢?2020年又将有哪些趋势?
目前有7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太多了,也太少了
2019动力电池行业,正在从前几年“大干快上”的增量模式,逐步向存量竞争模式过渡。与此同时,头部集中效应在目前这个阶段开始显现:随着一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化,竞争实力更强、运营模式更规范的企业会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较弱的企业则会在竞争中逐渐退出,市场上的竞争企业会变少。
参考这几年中国相对成熟的行业(比如地产,汽车,化工,家电,消费等等)的股市和市场的运行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龙头企业/白马正在以更强的市场表现战胜他们的竞争者,在不断巩固着他们的龙头地位,而相应的在金融市场(更高的估值)和政策方面(国家的一些支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步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角逐世界经济舞台的国家主力。
而对于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来说,2019还有大约七十家左右。实际上这个数目既太多,也太少:
· 多:六、七十家企业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还远远不到头部效应真正成型的时刻。考虑到退坡的继续、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不变,中央甚至已经颁布了文件(下图)直接说明了对于行业集中度提高的期望,动力电池行业更多更残酷的竞争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可期。
· 少: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50%的份额,加上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一共占七成左右,这意味着实际上大多数企业与TOP2不是一个量级的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是完全和充分的。因此,如果有更多真正有实力能够挑战目前头部的新企业出现,让他们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期待的。
竞争,洗牌,倒闭,生存,前进,蜕变大概率是未来几年这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词,至于谁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然要看这些企业自己的实力、决心以及对市场机遇的把握。
从保护为主到鼓励开放竞争,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第二阶段
产业政策的有用与否,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但不论是纵观历史各后发国家如何对先进国家的工业体系进行追赶(德国VS英国,美国VS英国,日韩VS西方,新加坡VS ?),还是横看目前世界的经济政策格局(美德都有对于新兴先进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行业发展其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其实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使用产业政策,而是在于怎样使用产业政策可以让行业发展地更好。
在几年前,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中国企业几乎具有压倒性优势,在那时的产业政策如果是打开大门迎接外宾,恐怕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民族企业是无法发展起来的。而依靠白名单+补贴等一系列“组合拳”政策,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可谓蓬勃发展,涌现了很多企业、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人才储备库,先后有过100+以上的锂电企业,也有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可以去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一流企业。从行业整体情况来说,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不过分。
有人可能会说,砸了那么多钱,砸出了那么多过剩产能,效果不佳。但是纵观很多中国其它领域以及世界其它国家的发展,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投入了很多,最后连个水花都见不到。相比之下,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这一阶段的发展,个人认为已经是很成功了。在此,我想把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过去这几年定义为产业发展的“一阶段”,即用一定产业政策保护并扶植本国本土企业使其具有与国际企业竞争能力的阶段。
1阶段国内动力电池销量逐步赶超日韩
然而,在2019年,行业与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几乎影响了中国的所有行业。总观两方的摩擦与交涉,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坚持,但是在一方面两国几乎较快的达成了至少是原则上的共识:中国要进一步开放、提高国际化程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动力电池行业的很多政策,也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变化:白名单停止,装着松下和LG电芯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进入了工信部的补贴目录。
这背后的信号其实很明显:中国本土动力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了,而大趋势又要求进一步开放,政策将从以保护为主的一阶段切换成鼓励开放与竞争的二阶段。
实际上,进入二阶段是一种必然。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到今天,规模已经有了,质量也有一些但是不够高。所以,此时的动力电池行业,对外有开放的需要(中国经济开放的姿态),对内也有降低行业杠杆(去产能)、财政负担(去补贴)、提高行业发展质量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策的那句“提高行业集中度”就显得再顺理成章不过。
在这个阶段,头部的本土继续稳扎稳打就行了。但众多二三线企业,则要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了:如果抓住机会,把自己的实力提升一个台阶,就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成为二阶段的幸存者 121 - 217- 130 - 69。
2013-2019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数量变化(图来自东车西)
在过去几年中,动力电池行业一直在不断发展,有很多人非常甚至非常希望可以切换领域,进入本行业从零开始学习和发展,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从该领域退出。个人如此,企业更是一样,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有好多企业来去,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笔者仍然看好这个行业,认为在这个行业坚持的理由主要如下:
1、全球电气化的浪潮不可逆,市场已经初步验证,政策有稳定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企业不断发展,产品力在这几年中也在不断提高(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的电动汽车比几年前多了?)。而从政策上, 尤其是从12月的几条新闻看,重要的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不减:美国、德国都在进一步的颁布政策(谁说发达国家不用产业促进和刺激政策?),而对于中国来说,每一两个月就有一条更新的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政策文件更是说明了政府对交通电气化议题的高度重视。
2、环保与能源安全。该议题是很多国家的核心关切,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缺油少气富煤不缺电的国家,石油依赖与能源安全必然是关乎中国发展国运的关键因素(再看看这两天伊朗事件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而以纯电动车的发展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然会是中国工业重要的发展点。
3、电动化是汽车工业向上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振兴中国制造的突破口。从这几年的发展结果来看,虽然有很多问题和挑战,但是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从世界上默默无闻到现在大规模发展、具有完整的供应链和人才梯度、并已经有了可以和世界一流水平开始竞争的企业和产品,毫无疑问我们的发展是成功的,而且未来相信我们还可以继续做的更好。因此电动化仍然是未来一定时间内可以预期的国家重视的发展方向。
(致谢:感谢好友张亦弛、麻羽凡、王巍林、周靖轩、王成林、Andy、Jocelyn、Weijun等为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支持。)
原标题:动力电池开启新十年,走野路子者必死无疑
>>上一篇:当前电改急需破解的“五大问题”解析
>>下一篇:李新创:2020年钢铁行业6项工作亟待发力攻坚